关于2022年市民生实事项目“甬有帮扶”行动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来源:tvt体育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7-04 06:06:23

  根据《关于开展2022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甬人大常办〔2022〕38号)等文件要求,市人制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2年市民生实事项目“甬有帮扶”行动的实施情况做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我市始终聚焦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更广层面、更高标准上给予其扶持和帮助。经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票决,将“甬有帮扶”纳入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为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政策性医疗补充保险(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实现低收入农户全覆盖,有很大效果预防因病致贫返贫;二是完成10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家居环境提升。

  为推动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办出成效,市人制委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戎雪海任组长,法制(工)委和市人大代表法律专业小组为成员的专项监督组,并开展了如下工作:“一个方案统筹”。坚持做精做细监督工作“头道工序”,认真制定监督方案,及时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残联等责任单位构建起责任链条和工作闭环,明确节点进度、完成时限和推进措施,做到指标可测、进度可控、结果可考。“两种方式并举”。探索“线下+线上”双渠道监督模式,一方面赴海曙区章水镇等地走访慰问低收入农户与残疾人家庭,实地调研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赔付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开展情况,了解工作进度、质量绩效、群众满意度,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区两级农业农村局、残联工作汇报,研究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另一方面建立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常态化电话询问、调取资料等方式,把监督推进延伸至日常,确保对面上情况和整体工作“心中有数”。“三级代表共促”。强化人大代表主体作用,在监督工作各环节组织三级代表靶向监督、贴身跟进,及时搜集项目办理的“淤堵点”,用代表的“良方妙计”对民生实事项目落实情况做动态评估反馈。

  第二年度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2021年8月15日至2022年8月14日)完成投保70503人,达成目标目标的109.7%;共计理赔13735人3075万元,年度赔付率95.7%,项目受益面21.4%,人均理赔2239元。在行动推进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其他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引领。立足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目标定位,着眼打造城乡幸福共富之都的总体要求,把健康帮扶作为精准破解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难点痛点的制度性安排和最直接举措,强化顶层设计,率先探索示范,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有关部门把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投保不限任何既往病症,保险保障范围涵盖医保目录内外,延伸住院护理照料,兼顾生活困难帮扶,让低收入农户看病就医更有底气。项目还设定赔付率不低于95%,若实际赔付率不及保底指标,差额部分可提取为帮扶资金重点用于生活困难农户的帮扶。

  2.着眼普惠精准,叠加保障效应。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等四部门在科学评估和深入研判各地成效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补基础、补意外、低门槛、广覆盖”的基础要求,审慎确定保险方案和线上操作、线下政策入户的推进方案,实现了政策普及“不落一村”、承保理赔“不落一人”的预期效果。各项保障内容起付线低,赔付补偿比例高。住院和特病门诊补充自付部分起付线%。住院和特病门诊补充自费部分起付线%,无缝对接“天一甬宁保”2万元以下赔付,切实兜住面更广量更大自费部分赔付,叠加保障效应共振放大。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共安排3200多万元为低收入农户全额投保。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有效减轻低收入农户看病就医和人身意外负担。

  3.注重实际成效,推动工作落实。积极践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服务理念,根据今年医保数据数字化改革的新情况,充分依托数字赋能,积极对接省医保部门调取医保数据,按时完成线上理赔相关工作,让低收入农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救助保障。同时,在各区(县、市)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和配合下,各地乡镇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热情参加项目针对性培训,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组建专业化团队,定期跟踪推进情况,及时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报纸、电视、公众号、宣传折页等途径开展广泛而接地气的政策宣传。承保机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优先吸纳低收入农户子女录用,多次开展节日和灾后走访慰问。今年七八月盛夏期间,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区(县、市)和承保机构开展“进村入户送清凉活动”,走访慰问320余户农户,赠送凉席等夏季用品,仔细地了解农户身体健康情况和家庭生活情况,宣讲保险政策,解答具体问题,受到低收入农户的一致好评。

  截至10月底,全市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和家居环境提升1042户,达成目标目标的104.2%。在行动推进过程中,市残联牵头,其他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上下联系沟通,确保有序推进。市县两级残联均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的工作专班,把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市残联统筹推进实施工作,定期通报工作进度,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各区(县、市)在年初开展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调查中,对去年已申报改造需求的残疾人家庭进行了重新排查。乡镇(街道)残联理事长和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全程参与无障碍改造,精准掌握工程进度,及时协调处理问题。余姚、北仑等地分解任务至各乡镇(街道)残联,并选择改造家庭所在的村或社区周边的团队作为施工队伍,既严格把握了工期,又能把资金利用率最大化,更能在后期维护上做到“随叫随到”。

  2.强化工作合力,着力提升改造水平。根据《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及2022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的通知》(甬残联〔2022〕5号)精神,各区(县、市)残联与当地财政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对项目预算资金缺口的弥补,确保足额安排改造项目应负担资金。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继续动员社会爱心力量,筹资50万元,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项目工程。海曙、江北、余姚、慈溪、宁海、象山等地残联积极向乡镇政府、慈善组织、社会爱心团队等争取资源,为受助对象提供更多精准服务。全市1000户残疾人家庭,今年预算投入改造资金1356万元,户均达到1.3万多元,比往年有了大幅提升。

  3.聚焦个性需求,解决残疾人急需。各地在实施改造过程中,针对残疾人家庭环境真实的情况,结合残疾人残疾类别和等级状况,综合考量资金安排,按照“一户一案”的原则制定改造方案,突出个性化和实用性,真正改残疾人所需。如针对低保、低边残疾人家庭,较高比例地实施了墙面刷白、电灯线路改造、卫生间专项改造,并配置煤气灶、热水器、电饭煲、浴霸等家用电器;在下肢残疾人房屋的出入口处铺设标准入户坡道,安装扶手,方便出入;为精神残疾人配备GPS定位仪,为视力残疾人配备语音电饭煲等。

  4.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残疾人“零次跑”。各地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的调查摸底、项目勘察、方案对接、改造实施和验收等所有的环节,都由残联工作人员带着资料上门,现场完成,完全做到了残疾人“零次跑”。镇海区残联还逐步优化服务资源,重溯改造流程,实现了改造申请、项目审定、评估勘察、方案制定、项目实施、结算审计等各环节内容可追溯,节点可管控,流程可监管。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甬有帮扶”民生实事项目按照既定目标顺利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知晓率还能更加进一步提高,与调整后的“天一甬宁保”新方案衔接有待加强;个别地方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因财政资金预算、服务能力等原因,致使改造内容简单,标准低,残疾人家庭面貌改变不够明显等。针对以上这些不足,提出几点工作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一)自觉担当,提升项目推进“温度”。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是共享共同富裕成果的重要举措,要将其作为检验政治责任、民生情怀和工作上的能力的“试金石”。一方面,要对照项目绩效目标、支出计划等,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并通过定期督查和专项督查、书面督查和实地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推进情况做督查,确保项目早建成、早投用、早惠民。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全景宣传项目推进情况、阶段性成效,及时挖掘推广一批实施进度快、投用效果实、群众反响好的经验做法,努力提高广大群众对项目的知晓率、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支持民生、服务民生的良好氛围。

  (二)巩固战果,拓展项目落地“深度”。一是加强部门联动。市农业农村局和市残联作为牵头部门,要统筹做好有关政策落地、完善考核监督等工作。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住建局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在资金筹措、数据提供、工程实施等各方面各司其职,全力推进有关政策落实。各区(县、市)政府、相关开发园区管委会要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因地制宜,强化落地实施。二是要加强要素保障。要将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摆在全盘工作的突出位置。各级财政要加大资金支持和保障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努力做到项目资金需求与政府财力匹配、与群众需求挂钩,确保民生实事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及时支出到位。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开通“绿色通道”,积极推动在手续办理、施工建设、竣工使用等所有的环节抢时间、争进度、快落实。三是要加强长效管理。深化项目的跟踪和监督工作,不简单停留在“达成目标”层面,要更看重“查漏补缺”。对已建成的项目,要逐步加大后续管理力度,落实专人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对项目管理、项目运行、项目成效等进行“回头看”,察觉缺陷及时整改提升,推动项目由“大众化普通版”升级至“精品化定制版”。

  (三)以智提质,增加项目实施“精度”。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字化改革精神,依托民生实事项目载体,在数字素养上抓提升。如在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推进过程中,市农业农村局能够准确的通过两年来实施情况做大数据分析和评估,依托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建设,会同财政、医保、卫健等部门,通过创新保险产品、优化理赔条件、实施差异化监管,迭代升级2023年综合性保险方案。又如市残联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过程中,能结合数字化改革和入户访视制度,完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需求的排摸分析和工作安排机制,增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的系统性、专业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当前部分地方存在的改造对象不明、改造部位不清、工作进度不快等问题,也为今后与适老化改造、危房改造、厕所革命、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救助等工作一体推进奠定基础。

过滤器定制流程

免费咨询

提供需求

免费设计

免费报价

无忧安装

售后服务